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畜禽养殖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保护的巨大挑战。为了有效解决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 4826-2024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应运而生。
该标准从多个方面对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进行了详细规定,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减少畜禽养殖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促进生态友好型畜牧业的发展。标准涵盖了养殖场选址、布局设计、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等多个关键环节,为养殖企业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
在养殖场选址方面,标准强调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等因素,避免选址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域,确保养殖场远离居民区和其他敏感目标,以降低对周边环境和人群健康的潜在威胁。同时,还要求合理规划场内功能分区,将生产区、生活区和废弃物处理区分开设置,便于日常管理和污染控制。
针对粪污处理设施的设计与建设,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例如,要求新建或改建的养殖场必须配备完善的粪污收集、储存、处理及利用系统,包括但不限于厌氧发酵池、好氧堆肥装置等。此外,还鼓励采用先进的生物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模式,如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沼气能源等,实现变废为宝的目的。
除了硬件设施外,《DB34/T 4826-2024》同样重视软件管理层面的要求。它提倡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员工培训制度、定期检查维护机制以及应急响应预案等,以确保各项环保措施能够长期有效地实施下去。同时,还鼓励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内部管理,比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各项指标数据,并及时调整优化工艺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DB34/T 4826-2024》不仅关注单个养殖场自身的问题,更着眼于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协同效应。因此,在制定过程中特别强调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倡导构建绿色供应链网络,共同推动行业整体水平提升。
总之,《DB34/T 4826-2024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是一部兼具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标准文件,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晰可行的蓝图——即如何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未来,随着更多企业和机构加入到这一行动中来,相信我国畜禽养殖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