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苏轼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北宋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生平与贡献被详细记载于《宋史》之中。本文将呈现《宋史·苏轼列传》的原文及其现代汉语翻译,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位文化巨匠的一生。
原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叹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轼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极,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翻译: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他十岁时,父亲苏洵外出游历学习,母亲程氏亲自教导他读书。有一次,程氏在阅读东汉《范滂传》时感慨万千,苏轼问道:“如果我成为像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您会允许吗?”程氏回答说:“你能成为范滂,我怎么就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呢?”
苏轼广泛涉猎经史典籍,每天撰写文章数千字,喜爱贾谊和陆贽的作品。后来他又研读《庄子》,感叹道:“我以前有些想法,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如今看了这本书,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当时的文风偏向于割裂和怪异,主考官欧阳修想要寻找一种方法来纠正这种风气。当他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后,感到非常惊喜,想要将其列为第一名,但由于怀疑这篇文章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最终只给了第二名;但在《春秋》对义的测试中,苏轼获得了第一名,并在殿试中被授予乙科。
这篇内容结合了历史文献与现代解读,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便于现代读者理解,同时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了苏轼的才华和性格特点。希望这能满足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