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七年级《散步》笔记

2025-05-16 00:56:55

问题描述:

七年级《散步》笔记,时间来不及了,求直接说重点!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5-16 00:56:55

在七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学习了莫怀戚先生的作品《散步》。这篇文章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深厚的亲情与和谐的关系。

文章开篇便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寥寥数语,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田野,也巧妙地介绍了参与散步的家庭成员,为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里提到的“我”、“母亲”、“妻子”和“儿子”,构成了一个典型的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这种设置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因为不同代际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念,如何平衡这些差异,往往考验着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随着叙述的推进,作者进一步描绘了家人之间的互动细节。“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段文字生动地刻画了母亲年迈体弱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我”作为子女对母亲的关心与孝顺。从母亲最初“本不愿出来”,到后来“信服地点点头”,这一转变过程充满了温情,它表明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纽带,以及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接着,文章描述了小路的选择问题,这是全文的一个高潮部分。“一条是大路,平坦宽阔;另一条是小路,蜿蜒曲折。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我”必须做出决定。这个情节看似简单,却反映了家庭生活中常见的矛盾与抉择。在这里,“我”的责任重大,既要考虑母亲的安全,又要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望,这实际上是对“我”智慧和耐心的一次考验。最终,“我”选择了折中方案,既让母亲能够享受平坦的大路,也让儿子有机会体验小路的乐趣,充分展示了家庭内部的协调与妥协精神。

最后,文章以一家人在阳光下共同前行的画面收尾:“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吧!’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这段文字不仅再次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体谅和包容,还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增强了画面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田野之中。同时,结尾处母亲主动提出由“我”背她过障碍的情节,更是将母爱的伟大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感叹亲情的力量。

总之,《散步》这篇短文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意义。它告诉我们,在处理家庭关系时,应当注重沟通与理解,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实现家庭的和睦与幸福。此外,文章还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因为正是这些平凡而真实的瞬间,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