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学术领域,英语已经成为科研交流和学术发表的主要工具之一。然而,对于许多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在学术写作中熟练运用英语表达仍是一项挑战。本文聚焦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术写作中对“in other words”这一短语的应用情况,通过深入调查与分析,探讨其使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研究背景
“in other words”是英语中常见的连接词组,用于解释或重述前面的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或论据。在学术写作中,恰当使用此类过渡性词语不仅能够增强文章逻辑性和连贯性,还能提升文章的专业性和可读性。然而,由于汉语与英语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存在差异,中国英语学习者往往难以准确把握这类短语的使用场合和方式,导致过度依赖或不当使用现象频发。
二、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文本分析以及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设计了一份包含多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问题的问卷,面向全国多所高校的研究生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300份;其次,随机选取部分学生的学术论文样本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对部分受访者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in other words”使用的实际感受。
三、调查结果
(一)普遍性与必要性
调查显示,超过85%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撰写学术论文时会使用“in other words”,认为它有助于提高文章清晰度并加强论证力度。然而,也有不少学生反映,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比如如何判断何时需要使用该短语,以及如何避免重复啰嗦等问题。
(二)常见误区
通过对收集到的论文样本进行分析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in other words”时常犯以下几种错误:
1. 滥用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倾向于频繁插入“in other words”,即使前后表述并无明显歧义;
2. 缺乏层次感:将简单重复视为解释,未能真正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
3. 句式单一:惯用固定模板,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三)个体差异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在使用频率和方式上表现出较大差异。例如,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利用此类短语来阐述复杂概念,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则较少涉及此类表达。
四、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 强化理论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关于过渡性词语功能及其正确使用方法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理解意义出发而非机械记忆;
2. 鼓励个性化表达:提倡学生根据具体情境灵活选用适合自己的表达形式,避免千篇一律;
3. 培养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思考每一段落是否真的需要补充说明;
4. 增加实践机会:提供更多模拟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五、结语
总而言之,“in other words”虽小,但其作用不可忽视。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掌握好这一短语的使用技巧,不仅能改善自身学术写作水平,更能为未来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打下坚实基础。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中国英语学习者提供有益启示,并推动相关领域的进一步探索与发展。
(注:文中数据均为虚构示例,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