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卖炭翁》,掌握其中的生字词。
-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社会现象及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学生能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 借助多媒体资源,增强对古代社会背景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艺术表现手法。
难点:体会诗人通过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准备课堂提问卡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有关唐代社会经济状况的信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唐代市场的视频短片,引导学生思考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白居易的《卖炭翁》。
(二)初读感知
1. 教师范读全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不熟悉的字词,并尝试解决。
3. 分组朗读比赛,评选最佳朗诵者。
(三)精读赏析
1. 解释题目含义:“卖炭翁”指的就是靠烧木柴卖炭为生的老翁。“翁”是对年长男性的一种尊称。
2. 分析诗歌结构:全诗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描写老翁辛苦劳作的情景;后半部分则揭示了他遭遇的不幸。
3. 探讨语言特点: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来刻画人物形象,如“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四)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
- 老翁为什么如此贫困?
-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 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诗?
(五)总结提升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同时布置作业:查找其他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五、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主题: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
语言特点:生动形象的比喻
艺术特色:对比鲜明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中国古代诗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欣赏这类作品,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其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不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主动去探索更多的知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