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一篇看似普通的课文讲出深度、讲出趣味,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方向。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一课,正是这样一次充满智慧与启发的教学实践。本文将围绕这节课堂教学,从教学设计、课堂互动、语言训练等多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展现薛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与教育理念。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老农通过修剪果树枝条,使果树结果更多、品质更好的故事。文章语言朴实,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时候,减少也是一种收获,适当的舍弃是为了更大的成长。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中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字词讲解或内容复述上,而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背后的生活智慧,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感悟。
在导入环节,薛老师没有直接进入课文,而是以一个贴近生活的提问开启课堂:“你们有没有见过有人修剪花草或者树木?为什么要剪?”这一问题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引发了他们的兴趣。接着,他通过图片展示、生活实例等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剪枝”这一行为的意义,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在阅读理解阶段,薛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层次的问题,如“老农为什么要在冬天剪枝?”“剪枝后,果树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这些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还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在语言训练方面,薛老师特别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他通过朗读、仿写、复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语言的美感和力量。例如,在学习描写老农动作的句子时,他引导学生关注动词的使用,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类似的场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薛老师还巧妙地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他问学生:“我们在学习中,是不是也需要‘剪枝’?比如,放弃一些不重要的知识,专注重点,会不会更有收获?”这样的引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自我管理与成长。
整节课下来,薛法根老师的教学节奏张弛有度,语言亲切自然,课堂氛围轻松而富有成效。他用朴实的语言传递深刻的思想,用生动的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真正实现了“以文育人”的教学目标。
总的来说,《剪枝的学问》这节教学实录,不仅展现了薛法根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也体现了他对语文教育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见解。它提醒我们,语文教学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是心灵的对话与思想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