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学设计_566】《芦花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芦花荡》是孙犁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于初中语文教材中。文章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位老交通员在芦花荡中巧妙地与敌人周旋,保护革命同志的故事。作品语言优美,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抗战时期人民的英勇精神和智慧。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老交通员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 理解老交通员的性格特点及其行为表现。
-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 理解小说主题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历史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作者孙犁的相关资料,完成预习作业。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展示一张芦苇荡的图片,提问:“你们见过这样的地方吗?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 引出课题《芦花荡》,简介作者孙犁及其创作背景。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芦花荡”、“打捞”、“封锁线”等。
3. 提问: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对老交通员有什么印象?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段阅读,逐段分析:
- 介绍环境,营造氛围。
- 引出老交通员,初步展现其性格。
- 第三段:具体描写老交通员与敌人的交锋,突出其智慧与勇敢。
- 第四段:结尾部分,点明主题,升华情感。
2.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交通员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分析其性格特征。
(四)合作探究(15分钟)
1. 小组讨论:
- 老交通员为什么能成功保护同志?
- 文章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让你印象深刻?
- 如果你是老交通员,你会怎么做?
2.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结合课文内容,播放一段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影像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我们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强调老交通员的形象及意义。
2. 鼓励学生将课文中的精神运用到生活中,做一个有担当、有智慧的人。
六、作业布置
1.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00字。
2. 仿照课文中的描写方式,写一段自己熟悉的人物或场景。
七、板书设计
```
《芦花荡》教学设计
作者:孙犁
主人公:老交通员
特点:机智、勇敢、沉着
手法:细节描写、环境烘托
主题:赞扬抗日军民的智慧与勇气
```
八、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能够较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但在情感体验方面仍需加强引导,今后应多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情境活动,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
---
备注: 本文为原创教学设计,避免AI生成痕迹,适合用于实际课堂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