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师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鲁迅《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 掌握文章中“拿来主义”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 学会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自主阅读与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文本理解与思辨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社会现象,思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增强文化自信与开放意识。
- 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关注与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理解“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及作者的立场。
-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修辞手法。
- 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区分“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与“拿来主义”的本质区别。
- 在当代语境下,如何正确理解并应用“拿来主义”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导入与初读感知
1. 情境导入:
展示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片段,如丝绸之路、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等,引发学生对“文化吸收”问题的思考。
2. 初读课文:
- 学生通读全文,标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孱头”“吝啬”“徘徊”等。
3. 整体感知:
- 提问引导: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 小组讨论:找出文中提到的三种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并进行分类归纳。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与理解
1. 文本细读:
- 分段解读,重点分析“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的定义与危害。
- 对比分析:为什么说“送去主义”是“自欺欺人的”?“送来主义”又有什么弊端?
2. 语言特色分析:
- 鲁迅的语言风格犀利、讽刺性强,善于运用比喻、反讽等手法。
- 举例分析:如“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等概念的讽刺意味。
3. 写作手法探究:
- 议论文结构清晰,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 举例说明:作者如何从“送去”到“送来”,再到“拿来”,逐步引出自己的主张。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与实践应用
1. 联系现实:
- 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拿来主义”是否依然适用?
- 举例讨论:如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科技的融合、流行文化的本土化改造等。
2. 课堂讨论:
- “拿来主义”是否意味着全盘接受?如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学生分组辩论:是否应该全面开放文化市场?是否需要保护本土文化?
3. 写作训练:
- 写一篇短文,以“我眼中的‘拿来主义’”为题,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谈谈你对这一理念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与建议:
- 本课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深度思考,避免流于表面。
- 可适当引入相关文化案例,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感。
-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板书设计:
```
拿来主义
——鲁迅
一、提出问题: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二、分析问题:
1. 送去主义:自欺欺人
2. 送来主义:奴性十足
3. 拿来主义:主动选择
三、解决问题:批判继承,自主创新
```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拿来主义”概念的理解。
2. 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拿来主义”》。
3. 预习下一课内容,准备课堂交流。
七、教学资源推荐:
- 鲁迅《且介亭杂文》选读
- 相关文化评论文章
- 文化交流纪录片或短视频资料
八、教学评价方式:
- 课堂参与度
- 作业完成质量
- 小组讨论表现
- 课堂随堂测试
结语:
《拿来主义》不仅是一篇思想深刻的议论文,更是一种文化态度的体现。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在开放与包容中实现文化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