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驽骥》原文翻译注释】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其文章风格刚健有力,思想深刻。在众多作品中,《驽骥》虽篇幅不长,但寓意深远,体现了他对人才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一、原文
> 驽骥之乘,其力不同;而其志也,皆欲致远。
> 驽者,力不足,然其心未尝不欲驰骋千里;骥者,才可及远,然其志未必常存。
> 故曰:人之贤不肖,非其才之高下,而在其志之有无也。
二、翻译
劣马和良马一起拉车,它们的力量不一样;但它们的心意,都是想要跑得远一些。
劣马虽然力气不够,但它内心从未停止过想要奔驰千里的愿望;良马虽然才能出众,可以跑很远,但它的志向不一定能一直保持。
所以说:一个人是否贤能,并不在于他的才能高低,而在于他是否有志向。
三、注释
- 驽骥:指劣马与良马。古人常用“驽”形容能力差的人或事物,“骥”则指骏马,象征优秀的人才。
- 乘:这里指拉车、驾车,引申为承担任务或责任。
- 志:志向、抱负。韩愈强调人的志向比才能更重要。
- 贤不肖:贤能与不贤能。这里的“不肖”并非完全贬义,而是指缺乏志向或德行的人。
四、赏析与解读
《驽骥》虽短,却蕴含深刻的哲理。韩愈通过对比劣马与良马的不同表现,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志向和追求。即使一个人天资平庸,只要他有坚定的目标和不懈的努力,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反之,若仅有才华却缺乏志向,最终也可能一事无成。
这篇文章反映了韩愈对人才观的独特见解,也体现出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唐代,许多士人只注重功名利禄,而忽视了内心的修养与理想的追求。韩愈则主张以志向为主导,强调内在精神的重要性。
五、延伸思考
在现代社会,这一观点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职场、学术还是个人发展,单靠天赋并不足以成就非凡,唯有坚定的信念和持续的努力,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正如韩愈所言:“人之贤不肖,非其才之高下,而在其志之有无也。”这不仅是对古代士人的劝诫,也是对现代人的启示。
六、结语
韩愈的《驽骥》虽是一篇短文,却因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炼的语言表达,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外在的条件,更在于内心的坚持与追求。愿我们都能像那匹虽力不足却心怀远方的劣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