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九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 学习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 背诵并默写全诗。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 结合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把握诗人创作时的心境与社会现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
-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 难点:体会“诗史”与“诗圣”的内涵,理解诗歌的社会意义与历史价值。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杜甫生平简介、相关历史背景材料。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杜甫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歌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诗圣’是谁吗?他的哪首诗最能体现他关心百姓、心系天下的情怀?”
引导学生说出“杜甫”,并引出本课学习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
-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不懂词句。
2. 疏通文意
- 分组讨论,结合注释翻译诗句。
- 教师点拨关键语句,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等。
(三)精读品味(20分钟)
1. 分析诗歌结构
- 引导学生划分诗歌层次:
- 第一部分:描写秋风破屋、茅草被抢。
- 第二部分:写自己生活困苦,夜雨难眠。
- 第三部分:由己及人,表达理想与愿望。
2. 赏析语言特色
- 指导学生找出诗中的动词、形容词,体会其表现力。
- 如“怒号”“飞”“洒江郊”“飘转”等词,生动描绘了风雨之猛烈与茅草之纷飞。
3. 体会情感变化
- 从“叹息”到“长夜沾湿何由彻”,再到“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情感层层递进,体现诗人由个人困境上升到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时代背景
- 介绍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说明杜甫创作此诗时的处境。
- 讨论:为什么杜甫会写下这样的诗?他想表达什么?
2. 比较阅读
- 对比杜甫其他作品,如《春望》《登高》,进一步理解其“诗史”风格。
(五)总结升华(5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强调杜甫的仁爱精神与家国情怀。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关注他人、关爱社会。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课《岳阳楼记》,对比两篇作品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六、板书设计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一、内容结构:
1. 秋风破屋 → 茅草被抢
2. 夜雨难眠 → 生活困苦
3. 推己及人 → 心怀天下
二、情感变化:
悲 → 思 → 忧 → 愿
三、主题思想:
忧国忧民,仁爱精神
```
七、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激发了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但在时间分配上需进一步优化,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