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那树”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哲理。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分析散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那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 难点:把握散文中“物我交融”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深层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王鼎钧及其写作风格。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与语言品味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一张古树的照片,提问:“你见过什么样的树?它们在你心中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 引出课题《那树》,介绍作者王鼎钧,简要说明本文的创作背景。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那树”的形象及作者的情感变化。
3. 品析语言,感受意境(15分钟)
- 选取文中描写“那树”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如“它站立着,像一位沉默的老者。”
- 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用词选择等方面分析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课堂小结(5分钟)
-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那树”不仅是自然之物,更是承载情感与哲思的象征。
第二课时:深入探究与情感升华
1. 复习导入(5分钟)
-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那树’在文中有哪些象征意义?”
2. 合作探究,深入分析(20分钟)
-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 “那树”经历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
- 作者为什么要把“那树”比作“父亲”或“母亲”?
- 文章结尾提到“那树倒下了”,你如何理解这一情节?
3. 拓展延伸,联系现实(10分钟)
- 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那树”故事,激发情感共鸣。
4.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 总结文章主题,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 布置作业:以“我心中的那棵树”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个人对自然的感悟。
五、板书设计:
```
一、作者:王鼎钧
二、主题:人与自然的对话
三、意象:那树——象征生命、坚韧、守护
四、语言特色:细腻描写、富有诗意
五、情感表达:敬畏自然、反思现代文明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角度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既注重语言的品味,也重视情感的熏陶。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结合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提升课堂互动性与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