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中“天上的街市”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掌握诗人通过想象构建理想世界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激发学生对自然、理想和未来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中“天上的街市”的象征意义,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感悟诗人对现实与理想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相关图片素材。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郭沫若及其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如果你能去一个神奇的地方,你希望是哪里?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引出“天上的街市”这一主题。
出示课题《天上的街市》,并简要介绍作者郭沫若,说明本诗写于1921年,是诗人对理想世界的描绘。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明星、街市、灯笼、牛郎织女等。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组讨论:
- 诗中描绘的“天上的街市”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 诗人为什么要把人间的街市搬到天上?
- “天上的街市”象征着什么?
2. 教师点拨:
- 诗中“天上的街市”并非真实存在的地方,而是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想象。
- “牛郎织女”在诗中不再是被分隔的悲剧人物,而是自由幸福的伴侣,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通过“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等句子,体现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的追求。
(四)深入探究(15分钟)
1. 比较阅读:将《天上的街市》与《牛郎织女》传说进行对比,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改写传统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2. 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是诗人,我会怎样描绘天上的街市?”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创意写作。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
- 《天上的街市》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作,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构建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
- 这种“以梦为马”的精神,启示我们在现实中也要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六)作业布置(2分钟)
1.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中的“天上的街市”,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阅读郭沫若的其他作品,如《女神》,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
五、板书设计:
```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意象:明星、街市、灯笼、牛郎织女
主题:理想世界、美好向往
手法:想象、象征、对比
情感: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追求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比较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今后可在课堂中加入更多互动环节,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