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寒假六年级奥数零基础班学而思讲义第七讲行程问题二】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行程问题是奥数课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它不仅涉及到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还常常与比例、方程等数学思想相结合,成为培养逻辑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内容。
本讲《行程问题二》是针对六年级学生在寒假期间开设的奥数零基础班中的第七讲内容,旨在帮助同学们逐步掌握行程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并通过实际例题加深理解,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行程问题的核心公式
行程问题的基础是三个基本量:速度(v)、时间(t) 和 路程(s),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
s = v \times t
$$
这个公式是解决所有行程问题的基础,无论是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还是环形跑道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个公式进行推导和计算。
二、常见的行程问题类型
在本讲中,我们将重点讲解以下几种典型的行程问题:
1. 相遇问题
当两个物体从不同的地点出发,相向而行,直到相遇为止。此时,两者走过的路程之和等于初始距离。
2. 追及问题
当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但速度不同,速度快的物体会逐渐追上速度慢的物体。这时需要计算追上的时间和地点。
3. 环形跑道问题
在环形跑道上,两个物体同时出发,可能以相同或不同的方向运动,这类问题通常涉及周期性和相对速度的概念。
三、解题技巧与方法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类型的行程问题,我们总结了一些常用的解题技巧:
- 画线段图:通过图形辅助理解题意,特别是对于相遇和追及问题,能更直观地看出各部分的关系。
- 列方程:根据已知条件设立未知数,列出等式进行求解,尤其适用于复杂的问题。
- 利用比例关系:当速度或时间变化时,可以通过比例来简化计算。
- 注意单位统一:确保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单位一致,避免计算错误。
四、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1:相遇问题
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每分钟50米,乙的速度是每分钟40米,两地相距900米。问他们多久后相遇?
解法:
设相遇时间为t分钟,则有:
$$
50t + 40t = 900 \\
90t = 900 \\
t = 10
$$
答:他们10分钟后相遇。
例题2:追及问题
小明从家出发,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步行上学。5分钟后,妈妈发现小明没带书包,立即以每分钟100米的速度追赶。问妈妈多久能追上小明?
解法:
小明先走了5分钟,走了 $60 \times 5 = 300$ 米。
设妈妈追上小明所需时间为t分钟,则有:
$$
100t = 60t + 300 \\
40t = 300 \\
t = 7.5
$$
答:妈妈7.5分钟后能追上小明。
五、总结与拓展
通过本讲的学习,同学们应该能够掌握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可以尝试将行程问题与其他数学知识结合,如分数、比例、方程等,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
建议同学们在课后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为后续的奥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注:本讲内容来源于2012年寒假六年级奥数零基础班“学而思”讲义第七讲,内容经过整理与优化,适合初学者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