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疑尚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李疑尚义》是一篇记述人物品德与行为的文言文,讲述了主人公李疑在面对他人困境时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和仁义精神。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常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或课外阅读材料中。
原文:
李疑者,字思温,少有义行。尝有客负钱千缗,寄于其家,未还而去。后客死,其妻贫不能自存,乃诣疑求索。疑曰:“吾固知其人,今既死矣,吾何以偿之?”其妻泣曰:“夫亡无子,唯有一女,愿以奉君。”疑曰:“吾不取也。”遂以金与之,曰:“汝可自赡,勿复来。”其妻辞去。后数年,其女适人,疑亦不复问。
翻译:
李疑,字思温,年轻时就很有义气。曾经有位客人欠了他一千串钱,把钱寄存在他家里,后来客人离开了。不久客人去世,他的妻子生活贫困,无法维持生计,于是来到李疑那里讨要欠款。李疑说:“我本来就知道这个人,现在他已经死了,我怎么还能偿还呢?”那女人哭着说:“丈夫已经去世,没有儿子,只留下一个女儿,我想把她送给您做妾。”李疑说:“我不接受。”于是把钱给了她,说:“你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不要再来了。”女人告辞离去。几年后,她的女儿出嫁了,李疑也没有再过问这件事。
阅读理解题参考答案:
1. 李疑为什么没有接受那位女子的“奉君”?
答:李疑认为自己不应因已故之人的债务而接受女子的报答,他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愿利用别人的困境谋取私利。
2. 文章通过哪些事例表现了李疑的“尚义”精神?
答:一是他不因客人已死而拒绝归还其财物;二是他拒绝接受女子的报答,体现了他重义轻利的高尚品格。
3. 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做人应有诚信和道义,即使在别人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下,也应保持善良和宽容,不因利益而违背良心。
总结:
《李疑尚义》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传达了古代士人重视道德修养、讲究信义的价值观。李疑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的高尚情操,也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道德榜样。文章语言虽简,但寓意深远,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