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是谁提出的出处是哪里】“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这句话常被用来强调法律的公正性与权威性,即法律不应因权势而有所偏袒,也不应因外力而屈服。那么,这句话究竟是谁提出的?它的出处又在哪里呢?
实际上,“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并非出自某一位具体的历史人物之口,而是源于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法治理念的共同表达。这句话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尤其是《韩非子》中的一些相关论述。不过,更确切地说,这句话的完整形式和广泛传播,与东汉时期的王充密切相关。
在王充的《论衡·程材篇》中,他曾提到:“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这句话的意思是:法律不会因为权贵而有所偏私,就像绳子不会因为弯曲而改变其直度一样。它形象地表达了法律应当具有刚正不阿、一视同仁的特性。
此外,在《尚书·大禹谟》中也有类似的表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虽然不是完全相同,但都体现了古代先贤对公正执法的重视。而《汉书·董仲舒传》中也提到“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进一步说明了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重要性。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这一说法在后世被广泛引用,但它并不是某一本书中的原话,而是由后人根据古代法家思想提炼总结出来的。因此,它更像是一种思想概括,而非某位具体人物的直接言论。
综上所述,“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虽无明确的提出者,但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战国法家,并在东汉王充的著作中得到了较为系统的表达。这句话至今仍被用来倡导公平正义、依法治国的理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