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原文及翻译(8页)】《二十四孝》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讲述孝道故事的经典著作,由元代郭居敬编撰。全书共收录了二十四个关于孝亲敬老的感人故事,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对后世的伦理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为《二十四孝》的原文及现代汉语翻译,共分为八页内容,便于阅读与理解。
第一页:孝感动天
原文:
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皆有贤名。父母欲杀舜,舜避逃;及父母有疾,舜则侍奉左右,无倦。
翻译:
舜是瞽瞍的儿子,生性极其孝顺。他的父亲愚钝,母亲奸诈,弟弟象性格傲慢。舜在历山耕田,在雷泽捕鱼,在河滨制陶,都以贤德闻名。当父母想要杀害他时,他选择躲避;但当父母生病时,他又悉心照料,从不厌倦。
第二页:亲尝汤药
原文: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天下。母病三年,帝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必先尝而后进。
翻译:
汉文帝刘恒以仁爱和孝顺著称。母亲生病三年,他常常彻夜不眠,衣不解带地照顾她。每次煎好的药汤,他都要先自己尝过才端给母亲服用。
第三页:啮指痛心
原文:
曾参,字子舆,事亲至孝。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啮指而呼。参忽心痛,弃薪而归,问其故,母曰:“有客来,吾啮指以呼汝。”
翻译:
曾参,字子舆,侍奉父母非常孝顺。有一次他在山中砍柴,家中突然有客人来访,母亲不知所措,便咬了自己的手指来呼唤他。曾参顿时感到心痛,丢下柴火急忙回家,询问原因,母亲说:“有客人来了,我咬手指叫你回来。”
第四页:芦衣顺母
原文:
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妻,生二子,衣皆帛,损衣皆芦。父怒,欲出之。母泣曰:“若出子,寒而死。”遂止。损感之,终身不言。
翻译:
闵损,字子骞,年幼时母亲去世。父亲再娶妻子,生了两个儿子,穿的是绸缎衣服,而闵损则穿着用芦花做的棉衣。父亲因此发怒,想赶走他。母亲哭着说:“如果赶走他,他会冻死的。”于是父亲作罢。闵损对此心生感激,从此终身不再说话。
第五页:扇枕温衾
原文:
黄香,字文强,年九岁,知孝。暑月,为父扇枕席;冬日,以身暖被褥。
翻译:
黄香,字文强,九岁时就懂得孝顺。夏天为父亲扇凉枕头和席子,冬天用自己的身体温暖被褥。
第六页:拾葚供亲
原文:
蔡顺,汉人。母老,家贫。遇荒年,采葚以供母。赤黑分之,曰:“赤者味甘,可食;黑者味苦,不可食。”
翻译:
蔡顺是汉朝人,母亲年老,家中贫穷。遇到荒年时,他去采摘桑葚来供养母亲。他将红色的桑葚留给母亲吃,黑色的自己吃,说:“红色的甜,可以吃;黑色的苦,不能吃。”
第七页:涌泉跃鲤
原文:
王祥,字休征。母病,思食鲤鱼。时天寒冰封,祥解衣卧冰求之。俄而,冰裂,双鲤跃出。
翻译:
王祥,字休征。母亲生病,想吃鲤鱼。当时天气寒冷,湖面结冰,王祥脱下衣服躺在冰面上求鱼。不久,冰层破裂,两条鲤鱼跃出水面。
第八页:行佣供母
原文:
孟宗,字恭武。母病,思笋。时冬月,笋未生,宗入林哀泣。忽有笋生,遂以供母。
翻译:
孟宗,字恭武。母亲生病,想吃竹笋。当时正值寒冬,竹笋尚未生长。孟宗进入竹林哭泣,忽然有竹笋破土而出,于是用来供养母亲。
以上即为《二十四孝》的原文及现代汉语翻译,共计八页内容。这些故事不仅是古代孝道文化的集中体现,也对现代社会的伦理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