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驿台白居易】在唐代的诗坛上,白居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动人,深受百姓喜爱。其中《望驿台》便是他众多佳作中的一篇,虽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哲理。
《望驿台》原题为“望驿台”,是白居易在一次远行途中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站在驿台上远眺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如下:
望驿台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意境深远,画面感极强。前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露水如珍珠般闪烁,月亮如弯弓高悬,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氛围。后两句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可怜”二字,既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赞叹,也暗含了他对无法与亲人共度良宵的无奈与哀愁。这种情感的表达,正是白居易诗歌的一大特色——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细腻的情感,并以平实的语言加以表达。
《望驿台》不仅是一首写景诗,更是一首抒情诗。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动。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此外,《望驿台》的语言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白居易善于用最简单的语言传达最深刻的情感,这也是他诗歌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望驿台》是一首充满诗意与情感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白居易高超的艺术造诣,也体现了他对生活、对亲情的深刻感悟。在今天的阅读中,我们依然能够从中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温情与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