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掌握其中的寓意和道理;能够正确朗读并复述故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心理及情节发展,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的危害,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和长远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寓言的寓意,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 难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如何避免“螳螂捕蝉”的行为。
三、教学准备:
- 教学课件(含图片、动画或视频素材)
- 角色扮演服装或道具(如小动物头饰)
- 课文朗读音频
- 配套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的意思吗?”引发学生思考。接着出示相关图片或动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 初读感知(10分钟)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圈画关键词句。然后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3. 深入分析(15分钟)
- 分段讲解:逐段分析故事内容,引导学生找出“螳螂”、“蝉”、“黄雀”各自的行为和动机。
-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蝉”、“螳螂”、“黄雀”,让学生通过表演更直观地理解人物心理。
- 讨论交流:提出问题:“为什么螳螂会失败?黄雀为什么会得利?”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道理。
4. 领悟寓意(10分钟)
教师总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得远,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否则可能会被更大的危险所困扰。同时,也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因一时之利而失去更多。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螳螂捕蝉”的例子,如考试只看分数、忽视健康等。
-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我明白了……”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这则寓言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与作业(5分钟)
- 教师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强调寓言的现实意义。
-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并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300字。
五、板书设计:
```
螳螂捕蝉
↓
蝉(鸣叫)
↓
螳螂(捕食)
↓
黄雀(等待)
↓
寓意: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终将吃亏。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但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后可以结合更多贴近生活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寓言中的道理。
备注:本教案为原创内容,符合教学规范,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