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与答案(2019年

2025-08-07 09:57:03

问题描述: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与答案(2019年,有没有大佬愿意点拨一下?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7 09:57:03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与答案(2019年】【原文】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用。会病,公叔痤谓太子曰:“鞅虽少,有奇才,愿王勿遣,可留之。”太子曰:“诺。”公叔痤卒,鞅闻秦孝公下令求贤,乃西入秦。

秦孝公既见鞅,语数日,大悦,曰:“子之法,可以富国强兵。”于是以鞅为左庶长,令变法。鞅欲变法,恐民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南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予千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于是民信之。

令行于民,而法不行于贵戚。太子犯法,鞅曰:“法者,所以爱民也。今太子犯法,当治其罪。”太子傅公子虔、大夫公孙贾皆谏曰:“太子,君嗣也,不可刑。”鞅曰:“法不阿贵,绳不挠曲。”遂刑太子傅。太子惧,逃之魏。鞅曰:“太子虽逃,法不可废。”遂发兵攻魏,败之于河西。

秦人多怨鞅,然其法已成。后三年,孝公卒,太子立,是为惠文王。太后与公子虔等共诛鞅,车裂以殉。秦人不怜之,曰:“此自取也。”

【阅读题】

一、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事魏相公叔痤——事:侍奉

B. 民怪之——怪:感到奇怪

C. 鞅欲变法,恐民不信——信:信任

D. 法不阿贵——阿:偏袒

二、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乃立三丈之木于南门

B. 有一人徙之

C. 秦人多怨鞅,然其法已成

D. 以明不欺

三、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商鞅出身贵族,但因无权势,未能得到重用。

B.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先通过“徙木立信”来树立威信。

C. 太子因犯法被处以死刑,秦人对此表示不满。

D. 商鞅最终因得罪权贵而被车裂而死,秦人对此深感惋惜。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五、结合全文,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A(“事”在此处应为“侍奉”的意思,正确;但若选项有误,则需重新核对。)

二、C(C中的“之”是代词,指代前文内容;其他三项中的“之”为结构助词或指示代词。)

三、B

四、翻译:法律不会因为权贵而有所偏袒,绳索也不会因为弯曲而改变方向。

五、分析:

1. 商鞅有真才实学,精通刑名之术,具备变法能力;

2. 他通过“徙木立信”赢得百姓信任,使法令得以顺利推行;

3. 秦孝公支持变法,给予商鞅充分的权力;

4. 商鞅执法严格,不畏权贵,确保了法令的权威性。

【说明】

本文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是对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商鞅生平及其变法过程的简要记载。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体现了商鞅变法过程中所面临的阻力与成就,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本练习旨在帮助考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并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