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言文注释赏析

2025-08-07 18:36:13

问题描述: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言文注释赏析,求路过的大神留个言,帮个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7 18:36:13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言文注释赏析】“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是魏晋时期的一则著名典故,讲述了少年才俊与成人后表现的反差,寓意深刻。这句话不仅在古代被广泛引用,至今仍常用于形容人早年聪慧但成年后未必有出息的现象。

一、原文及出处

原文如下: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这段文字虽未直接出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但其背后的故事却与这一成语有着密切关联。故事中的元方年仅七岁,却能言善辩,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因此后人常以此为“小时了了”的典型例子。

而“大未必佳”则是后来人们根据历史人物的经历总结出的一种人生感悟,意指一个人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后未必能有所作为。

二、文言文注释

1. 陈太丘:即陈寔(shí),东汉时期的名士,曾任太丘长,故称“陈太丘”。

2. 友期行:和朋友约定一起出行。

3. 日中:中午。

4. 太丘舍去:陈太丘离开(不再等)。

5. 元方:陈寔的儿子,字元方。

6. 尊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

7.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8. 无信:没有信用。

9. 无礼:没有礼貌。

10. 下车引之:下车拉他(指拉元方的手)。

11. 入门不顾:走进门去,头也不回。

三、赏析与解读

这则故事通过一个七岁孩童的机智应对,展现了当时社会对礼仪与诚信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阶层对少年才俊的推崇。元方虽然年纪小,但言辞犀利、逻辑清晰,体现了“小时了了”的特点。

然而,“大未必佳”则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历史上不乏早慧之人,如王勃、骆宾王等,他们少年得志,但最终未能成就一番大业。这种现象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成长环境以及个人发展路径的思考。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感慨,更是一种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它提醒人们,不能仅凭早年的表现来判断一个人的未来,更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的努力与坚持。

四、现代启示

在当今社会,许多家长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从小就能脱颖而出。然而,真正的成功往往需要长期的努力与积累。“小时了了”固然可喜,但“大未必佳”也提醒我们,不要过分依赖天赋,更要注重后天的培养与人格的塑造。

此外,这句古语也警示人们,不要因为一时的表现而轻视他人,也不要因一时的失败而否定自己。人生道路漫长,关键在于持续的成长与进步。

五、结语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揭示。它告诉我们:才华只是起点,真正的价值在于不断前行、不断完善自我。愿我们都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既不负“小时了了”的聪慧,亦不愧“大有可为”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