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绵绵土.doc】一、阅读理解题
文章
在西北高原的深处,有一种特殊的土壤,被称为“绵绵土”。它不像普通的黄土那样坚硬,也不像黑土那样肥沃,却有着一种独特的质地和色泽。绵绵土的颜色偏灰白,触感柔软,仿佛轻轻一捏就能碎成细粉。当地人称它为“沙土”,但它的成分却与一般的沙土不同。
这种土壤之所以得名“绵绵土”,是因为它在雨后会变得非常湿润,像是被水泡过一样,用手摸上去,有种绵软的感觉。然而,一旦阳光照射,它又迅速干燥,形成一层薄薄的硬壳。这种特性使得绵绵土在农业生产中并不理想,因为它保水能力差,容易流失养分。
尽管如此,绵绵土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感。小时候,人们常在田间地头玩耍,踩着绵绵土奔跑,感受那种细腻而温柔的触感。长大后,许多人离开家乡,走向城市,但每当回忆起童年,总能想起那片柔软的土地。
如今,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绵绵土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坚硬的沙地和荒漠化土地。许多老一辈人对此感到惋惜,他们认为,绵绵土不仅仅是一种自然产物,更是家乡的一部分,是情感的寄托。
二、问题与答案
1. 文章开头提到“绵绵土”有什么特点?
答:绵绵土颜色偏灰白,触感柔软,质地独特,不像普通黄土或黑土,具有湿润时绵软、干燥后形成硬壳的特点。
2. 为什么说“绵绵土”在农业生产中并不理想?
答:因为绵绵土保水能力差,容易流失养分,不适合农作物生长。
3. 文中提到“绵绵土”承载着人们的记忆与情感,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绵绵土不仅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也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情感和童年回忆,具有文化与情感价值。
4. 结尾提到“绵绵土”逐渐减少,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这反映了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土地退化问题,也暗示了传统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的变迁。
5. 文章通过描写“绵绵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文章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担忧,以及对家乡和童年美好回忆的怀念之情。
三、写作启示
本文通过对“绵绵土”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文之间的深刻联系。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文字表面的信息,更要体会作者所传达的情感与思考。同时,这篇文章也为我们在写作中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即如何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表达抽象的情感与思想。
四、总结
《绵绵土》是一篇富有情感与哲理的散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让读者感受到自然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它不仅是一篇优秀的现代文阅读材料,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