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不耻下问的故事典故简介】“不耻下问”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虚心好学、不以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儒家思想中对谦逊和求知精神的推崇,也蕴含着深刻的处世智慧。
一、“不耻下问”的含义
“不耻”指的是不觉得羞耻,“下问”则是指向比自己地位低或学问浅的人请教。合起来就是:不以向别人请教为耻,尤其是向那些看似不如自己的人提问。这并不是贬低自己,而是一种谦虚、开放的学习态度。
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人际交往中,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能带来更大的成长与进步。
二、“不耻下问”的出处与典故
“不耻下问”最早出自《论语·公冶长》:“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但真正完整体现这一精神的是孔子的一段话: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强调了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可能有值得借鉴之处。而“不耻下问”正是这种精神的延伸与具体表现。
另外,在《论语·述而》中也有类似表达: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虽然没有直接使用“不耻下问”四字,但孔子本人就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一理念。他曾向老子请教礼仪,向郯子学习乐律,甚至向一个小孩请教问题,丝毫不因对方身份卑微而感到羞耻。
三、历史中的“不耻下问”实例
除了孔子之外,历史上还有许多名人因“不耻下问”而成就非凡。
比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年轻时曾多次向一位老者请教诗歌创作之道,尽管对方只是普通百姓,但他仍虚心求教,最终成为一代诗宗。
又如宋代大儒朱熹,虽学识渊博,但仍常向弟子请教问题,表现出极高的谦逊态度。
这些例子都说明,“不耻下问”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四、现代意义与启示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耻下问”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快速变化的知识体系,每个人都应保持开放的心态,敢于提问、善于学习。不要因为怕丢面子而拒绝请教他人,也不要因为他人地位不高而忽视他们的见解。
真正的智慧,往往来自于不断的学习与交流。正如古人所说:“学问之道无他,惟勤与恒而已。”而“不耻下问”,正是“勤”与“恒”的重要体现。
总之,“不耻下问”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值得我们终身践行的生活态度。它提醒我们:知识无高低,学习无止境,唯有谦虚好学,方能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