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西江月(middot及夜行黄沙道中》全文及鉴赏)】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军事家、政治家。他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但屡遭排挤,壮志难酬。他的词作多豪放激昂,充满爱国情怀,但也有一些作品清新自然,描绘田园风光,抒发闲适心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背景: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晚年退隐江西上饶期间。当时他虽已远离朝堂,但仍心系国家,常借自然景物寄托情怀。此词描写的是夏夜漫步黄沙岭时所见所闻,画面宁静而生动,展现了乡村夜晚的静谧与生机。
内容赏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开篇两句,描绘出一个宁静的夏夜景象。明月高悬,惊起枝头栖息的喜鹊;夜风轻拂,带来蝉鸣声声。这两句看似平淡,却极富画面感,营造出一种静中有动、动静相宜的意境。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写的是田间稻花飘香,农人听闻蛙声阵阵,仿佛在谈论丰收的喜悦。这里没有直接写人,而是通过自然的声音和气味来表现农村生活的和谐与富足,语言质朴却富有诗意。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一句笔锋一转,由白天的热闹转向夜晚的微凉。天空中星星点点,远处隐隐有雨意,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略带凉意的氛围,为下文的“夜行”埋下伏笔。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最后两句写的是行走在小路上,忽然看到曾经熟悉的茅屋和树林,以及转过溪桥后出现的景象。这种“忽见”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亲切与惊喜,也透露出词人对过往生活的怀念。
艺术特色:
1. 情景交融:全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出一幅生动的乡村夏夜图景,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2. 语言朴素自然:用词简练,不事雕琢,却富有韵味,体现出辛弃疾词风中的一种清新风格。
3. 动静结合:如“明月别枝惊鹊”是动,“清风半夜鸣蝉”是静,两者结合,使画面更加立体。
4. 情感含蓄:虽然词中未直接表达情感,但从“说丰年”“忽见”等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结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极具生活气息的词作,它不仅展现了辛弃疾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也体现了他在隐居生活中依然保持的豁达与淡泊。这首词虽写于晚年,却洋溢着一种宁静而温暖的情怀,读来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