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为规范单位或组织的财务运作,确保资金使用合理、高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特制定本《经费预算管理制度》。该制度旨在明确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督及调整等各环节的操作流程,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防范财务风险,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一、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单位内部所有涉及经费支出的部门和项目,包括但不限于日常运营、专项活动、科研项目、设备采购、人员薪酬等各类资金使用情况。凡涉及财政资金、自筹资金及其他形式资金的管理,均应按照本制度执行。
二、预算编制原则
1. 统筹安排,量入为出:根据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和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支出,确保收支平衡。
2. 突出重点,保障急需:优先保障核心业务和重点项目,兼顾常规性支出,避免资金浪费。
3. 细化分类,明确责任:将预算细化到具体项目、科室或责任人,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4. 公开透明,接受监督:预算编制过程应保持公开透明,接受内部审计与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三、预算编制流程
1. 各部门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结合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提出下一年度的经费需求。
2. 财务部门汇总各部门预算建议,进行初步审核与整合。
3. 经过单位负责人或相关决策机构审议后,形成正式预算方案。
4. 预算方案经批准后,下达至各相关部门执行。
四、预算执行与管理
1. 各部门应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不得擅自调整或超支。
2. 对于预算外支出,须事先报批,并提供充分的理由和依据。
3. 财务部门应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
4. 对于重大支出项目,应建立专项资金账户,实行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
五、预算调整与审批
如因政策变化、突发事件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原预算无法正常执行,可申请预算调整。调整需遵循以下程序:
1. 由相关部门提出书面申请,说明调整原因、金额及用途。
2. 财务部门初审后,提交单位领导或相关会议审议。
3. 调整方案经批准后方可执行,并同步更新预算管理系统。
六、预算监督与考核
1. 单位应设立专门的财务监督机制,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2. 对于预算执行不力或存在违规行为的部门,应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3. 将预算执行情况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体系,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七、附则
1. 本制度由单位财务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有相关制度与本制度不一致的,以本制度为准。
通过严格执行《经费预算管理制度》,有助于提升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增强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坚实的财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