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我是什么》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 掌握本课生字词,如“水、汽、云、雨、冰雹、雪”等,并能正确书写。
- 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及其变化过程。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情境创设和多媒体辅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想象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水的三种状态(液态、气态、固态)及其变化过程。
-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我是什么”这一拟人化的表达方式,并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水循环动画、图片等)
- 生字卡片
- 实验材料(如烧杯、热水、冰块等)
- 教学挂图或黑板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喝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吗?它会变来变去吗?”
- 展示图片或视频:水在自然界中的不同形态(如雨、雪、云等),引发学生兴趣。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我是什么》。”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纠正发音。
- 指名朗读,教师点评。
- 提问: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我”是谁?
3.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5分钟)
-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结合图片或动画展示水的变化过程。
- 重点讲解“水”变成“汽”、“云”、“雨”、“冰雹”、“雪”的过程。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我”是水?“我”有哪些变化?
4. 字词学习(10分钟)
- 出示生字词,进行认读、书写练习。
- 采用游戏、小组竞赛等方式巩固记忆。
- 如:“水”字结构分析,“汽”与“水”的区别等。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你还知道哪些水的变化?
- 鼓励学生用“我是……”的句式说话,如“我是小溪,我会流淌;我是雨水,我会滋润大地。”
- 教师总结:水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以多种形式陪伴着我们,我们应该珍惜水资源。
6. 小结与作业(5分钟)
- 回顾课文内容,强调水的三种形态及其变化。
- 布置作业:
- 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的一天》,用拟人手法描述“我”是一滴水的一天。
- 观察生活中的水的变化,记录下来。
五、板书设计:
```
我是什么
/ | \
汽 云 雨
/ \ / \ / \
冰雹雪雨露霜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了水的形态变化。但在课堂时间安排上还需进一步优化,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