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循环小数》教案设计】一、教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数除法”中的“循环小数”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掌握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 能正确读写循环小数,能判断哪些小数是循环小数。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实际计算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循环小数的规律。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的奇妙与规律性。
-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增强学习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掌握其表示方法。
- 难点: 区分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理解循环节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题、黑板、白纸等。
-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具。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1 ÷ 3 = ?”,让学生进行计算,并观察结果。
学生计算后发现:1 ÷ 3 = 0.3333…,这个小数不断重复出现“3”。
教师提问:“你有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的延续性。
(二)探索新知(15分钟)
1. 举例说明
教师出示几个除法算式,如:
- 7 ÷ 3 = 2.3333…
- 1 ÷ 6 = 0.16666…
- 5 ÷ 7 = 0.714285714285…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发现它们都有一个数字或一组数字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
2. 定义循环小数
教师讲解:像这样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开始,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3. 认识循环节
教师指出:在循环小数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称为循环节。例如,在0.3333…中,“3”是循环节;在0.16666…中,“6”是循环节;在0.714285714285…中,“714285”是循环节。
4. 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教师介绍:可以用点标注循环节,如:
- 0.3333… 写作 0.3̇
- 0.16666… 写作 0.16̇
- 0.714285714285… 写作 0.714285̇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 判断练习
教师出示几组小数,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循环小数,哪些不是。
例如:
- 0.25
- 0.121212…
- 0.6666…
- 0.31415926535…
2. 书写练习
让学生将一些重复的小数用循环节的方式表示出来。
例如:
- 0.5555… → 0.5̇
- 0.121212… → 0.12̇
- 0.3141414… → 0.314̇
3.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为什么有些小数会无限重复?它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四)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
- 循环小数是指小数部分有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的小数。
- 循环节是循环小数中重复的部分,可以用点来表示。
- 循环小数属于无限小数的一种,而有限小数则是小数部分位数有限的。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 完成课本第34页的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小数,看看是否有循环小数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
```
循环小数:小数部分有数字依次不断重复的小数。
循环节:重复出现的数字或数字组合。
表示方法:用点标出循环节,如 0.3̇、0.16̇、0.714285̇
```
七、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具体例子引入循环小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帮助他们理解并掌握循环小数的特征和表示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