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飞鸟尽,良弓藏及狡兔死,走狗烹及rdquo及出处、解释及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古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原文为:“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后世常简化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一、出处
这句话最早见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是司马迁在记载越王勾践复国灭吴之后,对功臣范蠡的评价中引用的。范蠡在协助勾践灭吴后,深知“功高震主”的危险,便隐退江湖,留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感慨,表达了他对功臣命运的深刻洞察。
二、字面解释
- 飞鸟尽:飞鸟被猎杀殆尽。
- 良弓藏:好的弓箭就被收藏起来,不再使用。
- 狡兔死:狡猾的兔子被猎杀。
- 走狗烹:原本用来捕猎的狗,在猎物死后也被烹食。
整体意思是:当猎物被消灭之后,那些帮助猎人捕猎的工具(如弓箭和猎狗)也就失去了价值,最终被抛弃甚至毁灭。
三、引申意义
这句话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深刻的哲理表达,常用来比喻:
- 功成身退:有功劳的人一旦功成名就,往往容易被猜忌,最终遭到冷落或打击。
- 伴君如伴虎:在权力斗争中,尤其是身处高位者,稍有不慎便会招致祸端。
- 忠诚亦难保命:即使是忠心耿耿的下属,也可能因为功高盖主而被主上所不容。
在古代政治中,“飞鸟尽,良弓藏”常被用作对功臣命运的警示,也反映出一种现实主义的政治观。
四、文学与文化中的运用
此句因其深刻的寓意,被广泛用于诗词、文章和历史评论中。例如:
- 苏轼在其作品中曾引用此语,感叹功臣之悲。
- 辛弃疾在词中也借用了这一典故,表达对时局的无奈与愤懑。
- 在现代语境中,它常被用来形容职场或官场中“树大招风”的现象,提醒人们在取得成就后要懂得低调行事,避免成为众矢之的。
五、赏析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虽简短,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智慧和人生哲理。它不仅揭示了权力结构中常见的“功过相生、恩怨并存”的规律,也反映了人性中“得势则宠,失势则弃”的残酷现实。
这句话之所以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其直击人心,让人在回顾历史、审视现实时,不禁深思:如何在成功之后保持清醒?如何在荣耀背后规避危机?这些问题,至今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结语: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不仅仅是一句古语,更是对人生、权力与命运的深刻思考。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追逐成功,更在于懂得何时该放手,何时该隐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