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急!求解答,求别让我白等!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12 02:30:13

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陈太丘与友期行》是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的一则短文,讲述了东汉时期陈寔(字仲弓)与其友人相约同行,却因故未至,最终引发一场关于诚信与礼仪的对话。这篇文章虽短小精悍,却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了古人对“信”与“礼”的重视。

一、原文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翻译

陈太丘和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行,约定在中午见面。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就离开了,离开之后朋友才到。当时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他等您很久没来,已经走了。”客人很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的是中午。中午没到,就是没有信用;当着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却头也不回地走进了门。

三、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简洁有力,充分展现了魏晋时期士人的风范与道德观念。

1. 主题明确,寓意深刻

文章通过一个孩子之口,指出成人世界的失信与失礼,既是对友人行为的批评,也是对社会风气的反思。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 人物刻画细腻,性格鲜明

- 陈太丘:守信重诺,言出必行。

- 元方:聪明机智,敢于直言,表现出早慧与正直。

- 友人:起初傲慢无礼,后来知错能改,体现出人性中的可塑性。

3. 语言简练,富有哲理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成为千古名言,强调了“信”与“礼”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4. 结构紧凑,情节跌宕

故事从约定开始,到友人迟到,再到元方应对,最后友人悔悟,层层递进,节奏明快,引人入胜。

四、结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不仅是一篇讲述诚信与礼仪的小故事,更是一则关于人格修养与社会伦理的启示录。它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尊重他人,即使面对错误,也要有勇气指出并改正。而元方的机智与正直,更是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

在当今社会,诚信与礼仪依然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基石,这篇古文的价值并未随时间流逝而减弱,反而愈发显得珍贵。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