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谭嗣同原文及翻译】一、文章总结
《潼关》是清代著名思想家、改革家谭嗣同所作的一首诗,创作于他赴京应试途中,途经陕西潼关时所感。这首诗通过描绘潼关的险峻地势和壮阔山河,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个人志向的坚定。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隐含着对时局的忧虑与不屈的精神。
本文将提供《潼关》的原文,并附上逐句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与情感表达。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 千年高耸的云层围绕着这座城池,秋风拂过,马蹄声被吹散。 |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大河奔腾在广阔的原野上仍觉束缚,山峦进入潼关却无法平缓。 |
丈夫岂能久困此,愿为天下人先鸣。 | 大丈夫怎能长久困于此地?愿为天下人率先发声。 |
三、诗歌赏析
《潼关》虽仅有四句,但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有力。谭嗣同以潼关之险峻比喻国家局势的复杂与艰难,同时抒发了自己不甘沉沦、渴望为国效力的豪情。诗中“山入潼关不解平”一句,既写出了地理上的险要,也暗喻了改革之路的艰难;而“愿为天下人先鸣”则展现了他忧国忧民、勇于担当的精神。
四、结语
《潼关》是谭嗣同早期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诗作之一,体现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注和改革救国的理想。通过阅读与理解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也能体会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如需进一步探讨谭嗣同的思想或历史背景,可继续深入研究其著作与生平事迹。
以上就是【潼关谭嗣同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