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的典故完整版】“鸡肋”一词源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的一段历史记载,原本是形容一种食物,后来被引申为比喻事物虽有其价值,但作用不大,难以取舍。在历史与文学中,“鸡肋”常用来形容那些不值得投入太多精力,却又无法轻易放弃的事物。
一、典故来源
“鸡肋”的典故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曹操与杨修之间的故事:
> 原文:
> “太祖(曹操)行营,令曰:‘鸡肋!’”
> 译文:
> 曹操在军中下令:“鸡肋!”
当时,曹操率军攻打汉中,久攻不下,军心动摇。他命令士兵准备撤退,但又不愿明说,于是用“鸡肋”作为暗号。杨修聪明,立刻明白这是撤军的意思,便对将士们说:“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意指汉中之战如同鸡肋一般,打下去没有多大好处,放弃又觉得可惜。
二、典故含义
“鸡肋”原指鸡的肋骨,肉少味淡,后被引申为:
- 无足轻重的事物
- 进退两难的处境
- 看似有价值,实则无用的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鸡肋”常用于形容某些工作、项目或决策,虽然有一定意义,但投入产出比不高,让人感到纠结。
三、典故的演变与影响
时期 | 内容描述 | 影响 |
三国时期 | 曹操以“鸡肋”暗示撤军,杨修解读其意 | 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典故 |
唐宋以后 | 文人常用“鸡肋”比喻人生、仕途 | 增强了文化内涵 |
现代 | 多用于形容工作、生活中的“无用之事” | 被广泛引用,成为日常用语 |
四、相关成语与诗词引用
成语/诗句 | 出处 | 含义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来自杨修对“鸡肋”的解释 | 比喻事物虽无用,但难以舍弃 |
鸡肋之争 | 现代用法 | 指对某种无谓之事的争论 |
鸡肋生涯 | 文学作品中常见 | 指平淡无趣的生活 |
五、总结
“鸡肋”的典故源自三国时期曹操与杨修的故事,原本是军事指挥中的隐语,后来演变为一个具有深刻哲理的成语。它不仅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中的智慧,也揭示了人们在面对选择时的复杂心理。如今,“鸡肋”已成为日常语言中常用的表达,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判断事物的价值,避免陷入无谓的纠结。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人物 | 曹操、杨修 |
原意 | 鸡的肋骨,肉少味淡 |
引申义 | 无足轻重、进退两难的事物 |
现代用法 | 形容无用却难以舍弃的事物 |
相关成语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如需进一步了解“鸡肋”在文学、哲学或现代管理中的应用,可继续探讨。
以上就是【鸡肋的典故完整版】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