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发生在出生后28天内的严重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一旦发生感染,病情可能迅速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时识别和治疗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进入新生儿血液中,并在其中繁殖,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它不仅影响血液,还可能波及多个器官系统,如肺部、脑部、肝脏等。根据发病时间的不同,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通常发生在出生后72小时内,多由产道或母体传播的病原体引起;而晚发型则多发生在出生一周之后,常与医院内感染有关。
二、常见病因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
- 细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等;
- 病毒:如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 真菌:如念珠菌,在免疫力极低的早产儿中较为常见。
这些病原体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新生儿体内,例如分娩过程中接触产道分泌物、脐带护理不当、医疗操作中的污染等。
三、症状表现
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家长和医护人员需提高警惕,注意以下表现:
- 发热或体温不稳定(尤其表现为体温过低);
- 食欲减退、拒奶;
- 嗜睡、反应迟钝;
- 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
- 黄疸加重或出现皮肤瘀斑;
- 腹胀、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四、诊断方法
早期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医生通常会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判断:
- 血常规:观察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水平;
- 血培养:确定具体病原体;
- 尿液分析:排查泌尿系统感染;
- 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光、头颅超声等,评估是否有其他器官受累。
五、治疗方法
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进行,主要包括:
1. 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敏感抗生素,通常采用广谱抗生素进行经验性治疗,待结果明确后调整用药;
2. 支持治疗:包括维持体温、营养供给、呼吸支持等;
3. 对症处理:如控制抽搐、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等。
六、预防措施
预防胜于治疗。为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风险,应采取以下措施:
- 孕期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
- 分娩时保持无菌操作,避免产道感染;
- 新生儿出生后注意脐带护理和皮肤清洁;
- 医疗机构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减少院内感染风险。
结语
新生儿败血症虽然危险,但只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大多数患儿都能获得良好的预后。家长应提高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关注,遇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同时,医疗机构也应加强防控措施,共同守护新生儿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