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经典课文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猎人海力布》作为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不仅语言生动、情节曲折,而且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本文将围绕《猎人海力布》一课,设计一份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案,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的读音与含义。
- 学习通过人物言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 能够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 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海力布勇敢、无私、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理解海力布的性格特点及其行为背后的动机,体会文章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 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牺牲”与“责任”的关系,理解故事背后的人文精神。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板书设计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有关民间故事的知识,初步了解海力布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关于‘猎人’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一位勇敢的猎人——海力布的故事。”通过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词。
2.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救命之恩”、“口是心非”、“不计前嫌”等。
3. 提问引导:你觉得海力布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做了哪些事情?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段阅读课文,分析海力布的行为与心理变化。
2. 小组讨论:为什么海力布最终选择变成石头?他的决定体现了什么精神?
3. 角色扮演: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体验不同人物的情感与态度。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也遇到过需要“牺牲”或“奉献”的情况?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类似的故事,增强情感共鸣。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海力布的精神品质,强调“善良”“勇敢”“无私”等关键词,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这些美德。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海力布这一人物的看法。
2. 以“如果我是海力布”为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
```
18 猎人海力布
——勇敢、无私、舍己救人
| |
行动表现 精神品质
口是心非 善良
舍己救人 勇敢
化石成石 无私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使他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获得心灵的触动与成长。
结语:
《猎人海力布》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堂生动的德育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提升语文素养,更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