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诗歌《有的人》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 掌握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 学会赏析现代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 借助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情感共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对“人”的深刻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引导学生尊重为人民作出贡献的人,珍惜当下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中“有的人”所代表的不同人生选择及其意义。
- 难点:体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者的情感倾向。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朗诵音频或视频。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什么样的人是不被人们记住的?”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有的人》。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圈画关键词句。
2. 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 提问引导: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人物形象?
(三)精读分析(20分钟)
1. 分段解读
- 引导学生逐段分析,找出诗中“有的人”所指代的不同类型的人物。
- 对比分析“骑在人民头上”与“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不同表现。
2. 语言赏析
- 分析诗歌中的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如“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等句子。
- 引导学生体会诗句背后的情感与哲理。
3. 情感体悟
- 结合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与对自私者的批判。
- 讨论: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
-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榜样人物,谈谈他们如何践行“俯下身子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
2. 写作练习
- 以“我心中的‘有的人’”为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理想人生的理解。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高尚人格的赞美和对卑劣行为的批判。希望同学们能从诗中汲取力量,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人。
(六)布置作业(2分钟)
1. 背诵全诗,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2. 搜集一位为人民做出贡献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写一篇简短的小传。
五、板书设计
```
《有的人》
——纪念鲁迅先生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 →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俯下身子…… → 生命永恒,精神永存
(对比手法)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同时,也受到了思想教育。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现代诗歌语言特点的把握,提升其文学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