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结直肠癌筛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病理学研究的深入,大肠锯齿状病变(Serrated Lesions of the Colon)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这类病变在形态学、分子机制及临床行为上具有独特性,因此其准确分类与早期诊断对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锯齿状病变的病理学分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国际共识指南,大肠锯齿状病变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 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s, HP)
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锯齿状病变,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其特征为黏膜表面呈现“锯齿状”排列,细胞核呈小而规则的形态,无明显异型性。通常被认为是良性病变,但部分位于右半结肠的增生性息肉可能具有一定的癌变风险。
2. 混合型锯齿状腺瘤(Sessile Serrated Adenoma/Polyp, SSA/P)
混合型锯齿状腺瘤是一种介于增生性息肉与腺瘤之间的中间类型,常发生于右半结肠。其组织学特征包括锯齿状结构、隐窝扩张以及轻度至中度的细胞异型性。该类型被认为是进展为结直肠癌的重要前驱病变之一,尤其在某些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患者中更为常见。
3. 传统锯齿状腺瘤(Traditional Serrated Adenoma, TSA)
传统锯齿状腺瘤较少见,通常表现为较大的息肉样病变,具有明显的锯齿状结构和不同程度的细胞异型性。其生物学行为与普通腺瘤相似,具有较高的恶变潜能。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变异类型,如锯齿状绒毛状腺瘤等,需结合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在病理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以提高准确性:
- 形态学观察:锯齿状病变的主要特征是黏膜表面的锯齿状排列,隐窝结构不规则,细胞核大小不一,染色质深染。
- 细胞异型性评估:区分增生性息肉与锯齿状腺瘤的关键在于是否存在细胞异型性和核分裂象。
- 免疫组化辅助:常用标志物包括β-catenin、MLH1、MSH2等,有助于判断是否伴有DNA错配修复缺陷(dMMR),并区分不同类型的锯齿状病变。
- 分子检测:对于怀疑有遗传性肿瘤综合征的患者,应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KRAS/BRAF突变检测,以指导后续治疗和随访。
三、临床意义与处理建议
由于锯齿状病变具有一定的癌变潜力,尤其是SSA/P和TSA,因此在内镜检查中应予以高度重视。建议对所有发现的锯齿状病变进行完整切除,并定期随访。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史阳性或存在遗传性癌症综合征者,应加强筛查频率和深度。
综上所述,大肠锯齿状病变的病理学分类与诊断是结直肠癌防控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规范化的病理检查与综合评估,可以有效识别潜在恶性病变,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