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治病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表达方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见”“治”“病”等。
- 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并分析其中的寓意。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及时改正错误的良好品质。
- 懂得“小病不治,大病难医”的道理,增强自我管理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把握扁鹊与蔡桓公之间的对话与矛盾发展。
- 难点:体会寓言的深刻寓意,理解“防微杜渐”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扁鹊的历史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提问导入:
“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古代有一位医生,他能‘望闻问切’,还能预见病情的发展?他是谁呢?”
引导学生说出“扁鹊”,并简要介绍扁鹊的传说。
2. 展示课题:
板书课题《扁鹊治病》,并提问:“你觉得扁鹊是怎么治病的?他为什么能成功?”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听读课文: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标出不认识的字词。
2. 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尝试理解内容,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初步交流:
提问:“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最喜欢哪个部分?”
(三)精读分析(20分钟)
1. 分段讲解:
将课文分为几个段落,逐段分析内容,结合文言词语进行解释。
- 如:“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解释:“君”是“您”,“疾”是“疾病”,“腠理”是皮肤纹理,“不治”即“不治疗”。
2. 角色扮演:
分组让学生扮演扁鹊和蔡桓公,通过对话再现课文内容,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3. 问题探究:
- 扁鹊为什么要多次劝说蔡桓公?
- 蔡桓公为什么一开始不相信扁鹊?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生活:
讨论:“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小病不治,大病难医’的例子?”
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习惯、健康等方面进行思考。
2. 阅读链接: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进一步体会寓言的教育意义。
(五)总结提升(5分钟)
1. 回顾全文: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强调“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2. 总结升华:
“我们要像扁鹊一样,善于发现问题;也要像蔡桓公一样,学会倾听、及时改正。”
3. 布置作业: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 用现代汉语改写课文,要求语言通顺、内容准确。
五、板书设计
```
扁鹊治病
扁鹊:医术高明,善察病情
蔡桓公:固执己见,忽视警告
寓意:防微杜渐,及时改正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寓言内容,培养其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语言素养与文化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