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middot及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洞仙歌·中秋》是宋代词人苏轼所作的一首描写中秋月夜的词作。此词以中秋佳节为背景,通过描绘月色、秋景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表达了作者在节日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一、原文
> 洞仙歌·中秋
>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
玉露金风,初入序,秋光如练。
看明月,照人间,万里同辉,不染纤尘。
望长空,星河灿烂,银河倒悬。
问姮娥,独倚桂树,何似人间?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译文
傍晚时分,天边的云彩渐渐散去,夜空显得格外清冷,银河静静地流转。
在这金风送爽、玉露初降的时节,秋天的景色如白绸般清澈明亮。
抬头望去,一轮明月高悬天际,洒下皎洁的光辉,照亮了整个世界,没有一丝尘埃。
仰望天空,星光点点,银河仿佛倒悬于天地之间。
不禁想问:那住在月宫中的嫦娥,独自倚靠在桂花树下,是否也像人间一样感到孤独?
只愿人们能够长久安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三、赏析
这首《洞仙歌·中秋》虽篇幅简短,但意境深远,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苏轼以中秋明月为引,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壮丽的秋夜图景。他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更寄托了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与祝福。
词中“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即便身处异乡,只要心存美好,便能与远方之人共享同一轮明月,这种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团圆”精神的体现。
此外,词中“银汉无声转”、“秋光如练”等意象,展现了苏轼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与高度艺术化的表达。整首词既有写景之妙,又含哲理之思,是一篇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的佳作。
四、结语
《洞仙歌·中秋》不仅是对中秋月夜的深情描绘,更是苏轼内心世界的写照。它让我们在欣赏优美词句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情感与人生的智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首词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打动着每一个读到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