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伶官传序》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欧阳修的创作意图。
-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 学习本文通过史实论证观点的写作方法,体会“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深刻哲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与现实意义之间关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欧阳修对国家兴衰、个人成败的深刻思考,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历史使命感。
-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居安思危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掌握文言词汇与句式,理解文章主旨;学习以史为鉴的写作手法。
- 难点:体会“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核心观点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历史资料、练习题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作者背景,标注疑难字词。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导入新课(5分钟)
- 通过提问:“你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主要取决于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 引出欧阳修《伶官传序》的写作背景——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由盛转衰的历史教训。
2. 朗读课文(10分钟)
- 教师范读全文,注意语音语调,营造文言文的节奏感。
-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内容。
3. 疏通文意(15分钟)
- 分组讨论,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适时点拨重点词句。
- 教师讲解关键文言词汇,如“盛衰之理”“逸豫”“祸患常积于忽微”等。
4. 整体感知(10分钟)
- 提问:文章结构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明确“论点—论据—结论”的结构。
第二课时: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1. 精读课文(20分钟)
- 分段精读,逐句分析,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史实来阐明观点。
- 重点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句子,体会其哲理性与警示性。
2. 小组讨论(15分钟)
- 讨论问题:
- 为什么欧阳修要借“伶官”之事来写这篇文章?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你有什么启发?
-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感受,增强文本的现实意义。
3. 拓展延伸(10分钟)
- 展示其他历史人物或现代案例,如商纣王、秦始皇、某些企业因骄傲失败的事例,进一步深化主题。
-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如何避免“逸豫”带来的危害?
第三课时:巩固训练,迁移运用
1. 课堂小结(5分钟)
- 回顾本课主要内容,强调“以史为鉴”的重要性。
- 总结“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中心思想。
2. 课堂练习(15分钟)
- 完成文言文基础知识练习题,包括词义辨析、句式翻译、内容理解等。
- 小作文: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居安思危”的理解。
3. 布置作业(5分钟)
- 背诵并默写课文重点段落。
-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从〈伶官传序〉看当代青年的责任》。
五、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多层次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历史感悟和现实联系中获得综合发展。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文章的现实意义,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产生共鸣。
六、板书设计(略)
备注:本教学设计依据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编写,内容原创,适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