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了解《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及其创作背景。
- 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 掌握阅读长篇小说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现实。
-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与表达,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回忆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 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传统习俗的关注与尊重,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掌握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
-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中蕴含的复杂情感与社会批判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文本解读。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呼兰河传》选段、相关背景资料、阅读任务单等。
- 学生准备:提前阅读《呼兰河传》的部分章节,完成初步的读书笔记。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入:“你们有没有读过描写家乡、童年生活的作品?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个叫‘呼兰河’的地方,看看那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播放一段关于呼兰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呼兰河传》。
(二)走近作者与作品(10分钟)
1. 教师介绍作家萧红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强调她与《呼兰河传》的关系。
2. 简要介绍小说的内容结构,说明它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描绘了作者童年时期在呼兰河畔的生活。
(三)文本细读与问题探究(20分钟)
1.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取小说中的一个片段进行阅读,并完成以下任务:
- 找出该片段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 分析该片段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或风俗习惯。
- 谈谈你对这段文字的感受或疑问。
2. 交流分享: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引导,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本。
(四)主题探讨与情感体验(15分钟)
1. 教师提出核心问题:
- 小说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
- 作者是如何通过叙述表达对家乡的情感的?
- 你认为《呼兰河传》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多元观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
(五)总结提升(5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阅读长篇小说应注重整体感知与细节分析相结合。
2. 布置课后任务:
- 继续阅读《呼兰河传》,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人物,写一篇人物小传。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走进《呼兰河传》,不仅提升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对乡土文化和文学作品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阅读范围,结合更多形式的阅读活动,如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
六、板书设计
```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
一、作者简介:萧红
二、作品背景:自传体小说,描写童年生活
三、主要风土人情、人物形象、社会现实
四、阅读方法:整体感知 + 细节分析
五、情感体验:乡愁、人性关怀
```
本教学设计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与表达,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学之美,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