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他晚年退隐之时。词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京口北固亭,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登临此地,面对滚滚长江,辛弃疾思绪万千。他想到三国时期的孙权、南朝刘裕,这些曾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早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而自己虽有满腔热血,却无法施展抱负,只能将一腔忠愤寄托于词章。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句,不仅描绘了刘裕当年的雄姿英发,也暗含了作者对恢复中原、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然而现实却是“元嘉草草”,朝廷轻率用兵,最终导致失败,令人唏嘘不已。
词的后半部分,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是辛弃疾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顾,也是对国家山河破碎的痛心。而“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则以讽刺的笔调,揭示了百姓在战乱之后的麻木与遗忘,令人心寒。
最后两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廉颇是战国时期的名将,晚年仍愿为国效力,却被君主疏远。辛弃疾借此表达自己虽年迈,但依然渴望为国出力的心志,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与孤独。
整首词气势磅礴,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的缅怀,也有对现实的批判,更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它不仅是辛弃疾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部时代精神的缩影,展现了那个动荡年代中士人的担当与情怀。
读罢此词,仿佛能听到江水奔腾的声音,感受到一位老者站在高处,凝视远方,心中涌动着无数未竟的梦想与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