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认识教学设计俞正强】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比”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比例、分数、百分数等后续内容的基础。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建立清晰的数学思维,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以“比的认识”为主题,结合俞正强老师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生认知规律和实际生活经验,设计一节富有启发性的数学课。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含义,能正确读写比,并能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感受“比”的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与写法。
- 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区分“比”与“比值”的不同。
三、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如苹果、橙子、篮球、足球等)、练习纸。
- 学生准备:每人一张学习单,记录课堂活动中的发现。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从生活中引出“比”
教师出示两张水果图片:一个篮子里有3个苹果,另一个篮子里有6个橘子。提问:“这两个篮子里的水果数量有什么关系?你能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吗?”
学生可能会说:“橘子的数量是苹果的两倍。”或者“苹果比橘子少一半。”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要把这种‘多与少’的关系用一种数学方式来表示,该怎么做呢?”从而自然引出“比”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认识“比”
1. 比的意义
教师介绍:“像刚才那样,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比’来表示。比如3个苹果和6个橘子,可以写成3:6,读作‘3比6’。”
2. 比的读法与写法
教师示范并讲解:
- 比号“:”读作“比”,前面的数叫前项,后面的数叫后项。
- 比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但不能直接表示结果,除非我们进一步计算比值。
3. 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师通过实例说明:
- 3:6 可以看作3 ÷ 6 = 0.5,也可以表示为分数3/6。
- 强调“比”和“比值”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关系,后者是数值结果。
(三)巩固练习——在实践中深化理解
1. 基础练习
教师出示几组数量对比,如:
- 小明有4支铅笔,小红有8支铅笔。
-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公里,另一辆每小时行驶90公里。
让学生尝试写出比,并解释其意义。
2. 变式训练
提供一些带有单位的比,如:
- 一杯糖水中有2克糖和100毫升水,糖与水的比是多少?
- 一本书有120页,已经看了40页,未看的页数与总页数的比是多少?
3. 小组合作
分组完成任务:每组选择一个生活场景(如班级人数、家庭成员、运动队人数等),用比的形式描述其中的数量关系,并在全班展示。
(四)总结提升——回顾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
- “比”是什么?
- 如何读写比?
- 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并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比”。
五、作业设计
1.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 观察家中或校园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比”来描述,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贴近生活的例子,帮助学生建立起“比”的直观认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表达,鼓励他们用数学语言描述现象,提升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实效性。今后可进一步拓展“比”的应用场景,如比例尺、速度、浓度等,帮助学生构建更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结语
“比的认识”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起点,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情境创设与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俞正强老师倡导的“以生为本、以思为导”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