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实施方案】为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特殊教育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本方案旨在通过“送教上门”的方式,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能够接受适合其身心特点的教育服务,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工作目标
1. 建立健全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应送尽送、应教尽教”。
2. 为不能到校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
3. 提高教师对特殊教育的认知水平与教学能力,提升送教上门工作的专业性与实效性。
4. 构建家校协同机制,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实施对象
本方案适用于年满6周岁至15周岁之间,因身体或智力障碍无法正常入学的残疾儿童少年。主要包括:
- 智力残疾
- 肢体残疾
- 视力残疾
- 听力残疾
- 自闭症及其他多重残疾
三、组织保障
1. 成立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学校、特教机构、康复机构及家长代表共同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监督指导和评估考核。
2. 明确责任分工,各校设立专门的送教工作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对接与实施。
3. 加强资金保障,确保送教上门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四、送教形式与内容
1. 送教形式:采取“定点送教”与“入户送教”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2. 教学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结合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涵盖文化知识、生活技能、心理辅导、康复训练等多方面内容。
3. 教学方式:采用小班制、一对一或小组教学,注重互动与实践,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学习兴趣。
五、师资配备与培训
1. 选派具有特殊教育背景或相关经验的教师担任送教教师,确保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
2. 定期组织送教教师参加专题培训,提升其在特殊教育、康复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能力。
3. 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适合残疾儿童少年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六、家校协同机制
1. 建立定期沟通制度,加强与家长的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成长变化。
2. 引导家长积极参与送教过程,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3.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增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七、督导评估与改进
1. 建立送教上门工作档案,记录每次送教的时间、内容、效果及反馈信息。
2. 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听取学生、家长及教师的意见建议,不断优化送教服务。
3. 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存在问题的单位进行整改督促。
八、宣传引导
1.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送教上门的意义和成果,增强社会对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关注与支持。
2. 讲述典型事例,弘扬尊师重教、关爱弱势群体的社会风尚。
九、附则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落地见效。
结语:
送教上门不仅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通过持续努力,我们有信心为每一位残疾儿童少年搭建起通往未来的桥梁,让他们在爱与关怀中茁壮成长,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