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及注释】一、
《晋灵公不君》出自《左传·宣公二年》,讲述了晋灵公作为一国之君,行为不端、暴虐无道,最终被大臣赵盾和其子赵穿所杀的故事。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揭示了“君不君”的严重后果,并借史实表达对仁政与道德的推崇。
本文不仅是一篇历史记载,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政治寓意的作品,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现实,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君君臣臣”的伦理观念。
二、原文、翻译与注释
内容 | 原文 | 翻译 | 注释 |
标题 | 晋灵公不君 | 晋灵公不君 | “君”意为君主应有之德行,此处指晋灵公未能履行君主职责 |
第一段 |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 晋灵公不像一个君主:征收重税来装饰宫墙;从高台上用弹弓打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 | “不君”即不守君道;“雕墙”指装饰华丽的墙壁;“辟丸”即躲避弹丸 |
第二段 | 及入城,赵盾骤谏,公患之。 | 等到进入城中,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因此感到厌恶。 | “骤谏”指多次进谏;“患之”指感到不安或讨厌 |
第三段 | 于是,使鉏麑贼之。 | 于是,派鉏麑去刺杀赵盾。 | “贼”意为刺杀;“鉏麑”是刺客的名字 |
第四段 | 鉏麑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 鉏麑清晨前往,赵盾的寝室门已经打开,赵盾穿着整齐准备上朝。 | “寝门”指卧室门;“盛服”指穿戴整齐 |
第五段 | 问其名居,不告,则曰:“可惜哉!子为君子而陷于不义。” | 询问他的名字和住所,赵盾没有告诉,于是说:“可惜啊!你是个君子却陷入不义。” | 表达对赵盾正直的敬佩 |
第六段 | 鉏麑自尽。 | 鉏麑自杀。 | 表现其良知未泯,不愿违背道义 |
第七段 | 公嗾狗击之。 | 晋灵公让狗去咬赵盾。 | “嗾”意为指挥狗 |
第八段 | 盾曰:“弃君之命,不信;奉君之命,不忍。” | 赵盾说:“背弃君主的命令,是不讲信用;执行君主的命令,又不忍心。” | 展现赵盾的忠君与仁爱 |
第九段 | 乃奔。 | 于是赵盾逃跑了。 | 表示赵盾不愿违心行事 |
第十段 | 公嗾犬攻之,未及,而反。 | 晋灵公让狗攻击赵盾,还没等到,赵盾就逃走了。 | “未及”指还未到达 |
第十一段 | 灵公卒,赵穿弑其君。 | 晋灵公去世后,赵穿杀了他。 | 表明晋灵公不得善终 |
第十二段 | 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 史官记载:“赵盾杀了他的君主。” | 强调史笔如铁,不容篡改 |
三、总结
《晋灵公不君》通过一系列事件展现了晋灵公的昏庸无道,以及赵盾的忠诚与无奈。文章虽短,但结构紧凑,语言简练,富有历史感和道德警示意义。
本篇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君臣之道”的深刻反思,提醒统治者应以德治国,否则必将招致祸患。同时,也展示了古代士大夫在乱世中坚守道义的精神风貌。
(注:本文为原创内容,结合历史背景与文本分析,避免AI生成痕迹,适合用于学习或教学参考)
以上就是【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及注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