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杜甫《月夜忆舍弟》注释和赏析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杜甫《月夜忆舍弟》注释和赏析,拜谢!求解答这个难题!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0 01:30:37

杜甫《月夜忆舍弟》注释和赏析】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鸣。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一、作品背景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写于公元759年,当时杜甫因战乱而漂泊在外,与弟弟们失散,心中充满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全诗通过描绘秋夜的寂静与孤寂,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离别之痛。

二、字词注释

- 戍鼓:戍边的军鼓,象征战事频繁。

- 断人行:行人断绝,形容战乱导致道路荒芜,人们无法通行。

- 边秋:边塞的秋天,指战乱地区的秋季。

- 一雁鸣:一只孤雁的叫声,暗示孤独与凄凉。

- 露从今夜白:从今晚开始,露水变得洁白,指节气已到白露,天气转凉。

- 月是故乡明:月亮在家乡看起来更明亮,表达思乡之情。

- 有弟皆分散:虽然有兄弟,但都各自流离失所。

- 无家问死生:没有一个家可以打听亲人的生死。

- 寄书长不达:寄出的信总是无法送达。

- 况乃未休兵:更何况战争还没有停止。

三、诗歌赏析

这首诗以“月夜”为背景,描绘了战乱年代下一个人的孤独与哀愁。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鸣”,通过“戍鼓”和“雁鸣”两个意象,渲染出一种萧瑟、冷清的氛围,暗示战乱带来的不安定与人情冷漠。第二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则转入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与对亲人的思念。

颔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直抒胸臆,道出了诗人与亲人失散、无法得知彼此生死的痛苦。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无奈与绝望,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憎恶与对和平的渴望。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描绘,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怀,充分展现了杜甫作为“诗史”作者的深厚功力和人文情怀。

四、艺术特色

1. 情景交融:诗中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紧密结合,如“月是故乡明”既是写景,也是抒情。

2. 对比手法:通过“边秋”与“故乡”的对比,突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3. 语言凝练:全诗仅八句,却内容丰富,情感深沉,体现了杜甫诗歌的精炼风格。

4. 思想深刻: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也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五、结语

《月夜忆舍弟》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作,它不仅表达了杜甫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也折射出那个动荡时代的悲凉与无奈。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首诗因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成为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研究。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