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如下:
> 移舟泊烟渚,
> 日暮客愁新。
> 野旷天低树,
> 江清月近人。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夜泊建德江时的所见所感,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唐诗中极具代表性的写景抒情之作。
一、字词解析与翻译
移舟泊烟渚:将船停靠在雾气缭绕的小洲旁。
“移舟”指移动船只,“泊”是停泊,“烟渚”指的是被轻烟笼罩的小洲或水边之地。
日暮客愁新:黄昏时分,游子的忧愁又添新意。
“日暮”即傍晚,“客”指诗人自己,因远离家乡而成为异乡客,“愁”是思乡之情,“新”表示这种愁绪在黄昏时分更加浓重。
野旷天低树:原野空旷,天空仿佛压得更低,树木显得更加高大。
“野旷”形容原野辽阔,“天低树”是视觉上的错觉,因地面开阔,仰望天空显得低垂,树木也仿佛更高了。
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月亮仿佛离人更近。
“江清”说明水面平静、透明,“月近人”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亲近感,也暗含一种孤独中的慰藉。
二、赏析与情感分析
这首诗虽只有四句,却层次分明,情景交融,充分展现了孟浩然诗歌“淡而有味”的风格。
首句“移舟泊烟渚”,点明了时间与地点,诗人漂泊在外,选择在江边停泊,为后文的情感铺垫做了准备。
次句“日暮客愁新”,直接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苦。黄昏往往象征着一天的结束,也常被用来寄托离愁别绪,这里的“日暮”不仅是自然景象,更是情绪的触发点。
第三句“野旷天低树”,从视觉上描绘出一幅广袤无垠的自然图景,天地之间显得格外辽远,进一步衬托出诗人的渺小与孤独。
最后一句“江清月近人”,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在广阔的自然面前,诗人感受到的不是压抑,而是与自然的亲近。清江明月,仿佛也在陪伴着他,给予他一丝安慰。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正是孟浩然山水诗的独特魅力。
三、艺术特色
1. 语言凝练:全诗仅20字,却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和景物,结构紧凑,意境深远。
2. 情景交融: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内心的情感变化,达到了“借景抒情”的效果。
3. 画面感强:诗中描绘的画面清晰生动,如“烟渚”、“日暮”、“野旷”、“江清”等,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4. 哲理意味:诗中透露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与亲和,体现出诗人豁达的心境与超脱的情怀。
四、结语
《宿建德江》不仅是一首写景诗,更是一首抒情诗。它以简朴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静谧而深远的江景图,同时流露出诗人淡淡的哀愁与对自然的深情。读此诗,仿佛置身于那片烟波浩渺的江面之上,感受到一种宁静与慰藉。这正是孟浩然诗歌的魅力所在——看似平淡,实则深沉。